雷軍會成為下一個互聯(lián)網梟雄嗎?許多人迫切想知道這一個答案。
8月16日的小米手機發(fā)布會上,接受過雷軍投資的一眾互聯(lián)網風頭人物:凡客誠品董事長陳年、UCWEB董事長兼首席執(zhí)行官俞永福、樂淘網CEO畢勝、多玩網總裁李學凌、金山網絡CEO傅盛等人,把自己手中的iPhone扔在地上,表示要換小米手機。
在口水和暗戰(zhàn)彌漫的IT界,這是極為稀罕的投名狀場景,由此可窺見雷軍在互聯(lián)網行業(yè)的影響力。細心的人們甚至把發(fā)布會當天的細節(jié)和喬布斯每次的出場做出對比:同樣是一身黑T恤、牛仔褲、運動鞋,以及大屏幕上簡潔的PPT,這種聲音甚至讓雷軍專門發(fā)了條微博,否認自己在刻意模仿喬布斯,他說,“喬爺是不可超越的。”
這句話,幾乎是他接受各種采訪時掛在嘴巴的口頭禪,像是一句謙虛的暗語。雷軍深諳網絡口碑的傳播力量,“互聯(lián)網上要一個人夸你的產品好,多半的原因是超出了預期,不超出預期沒人說你好。而預期是跟期望值比較的,過于高調只會把用戶的期望值吊得越來越高。”所以即使到現在,他對于兩個月前不得不被迫將小米科技置于鎂光燈下一事,仍然不能釋懷。按照他的預想,“最好是小米手機發(fā)布了都不要告訴大家是雷軍做的,(那樣的話)超出大家期望值的可能性是很高的。”
所以這種謙虛很難說是否出自他的本意。對一個希望打造出一家有發(fā)燒友、有粉絲的公司的企業(yè)家來說,比肩蘋果應該是種難以抗拒的誘惑。但回到現實,雷軍說,我們還是要Step by step。
成功的投資人
2007年10月,金山登陸香港。從23歲到38歲,從金山第六位員工一路做到CEO,雷軍在金山登頂時選擇離去。
現在,他已然可以很平淡地用“舍就是得”來評價自己當時的決定,但在彼時,并不容易。“放棄某些東西肯定是不容易的,雖然你知道應該放棄,但是真要放棄時還是很難。”從一個勞模CEO,轉而過上安靜的生活,心境上的落差可想而知,他說,“是每個人都必須學會面對的。”
他決定先什么都不要想,也不要有什么目標,過一陣逍遙的日子,想透了再干。“我當時就是堅信我還會再干點別的什么事情。”這一想就是三年,他看王守仁的心學,反思自己以前的商業(yè)人生。他說“自己就像一輛坦克車,什么障礙都能闖過去,但是闖過去以后覺得很費勁,不順勢而為,盡管最終可能也達到了目的,但付出的代價過高,我就在想,怎么能才能做得像行云流水一樣?”
2010年7月,雷軍在微博上發(fā)布自己的反思結果,他說用手術刀解剖自己,殘酷但真實,其中有三條都和人心有關:人欲即天理,要順勢而為,以及廣結善緣。
這是雷軍對自己過去的交代。
想清楚的雷軍,突然發(fā)現一切都順暢起來。從2007年投資凡客誠品開始,他陸續(xù)投資了十幾家公司,盡管迄今還沒有一家公司上市變現,但已擁有了像凡客誠品這樣估值達50億美元的企業(yè)。好事者已經在替他計算身價,雷軍對此倒顯得比較淡然,他從大學開始就不缺錢。除了上大學第一年父母替他交了學費,此后他和學費和生活費都靠自己努力掙得。盡管家境不錯,他還是從大學開始就立志要做一個“偉大的人”,在那個沒有互聯(lián)網的時代,他一年就可以在報刊上發(fā)表30余篇文章。這種成就至今都讓他頗為自得。為了提高投稿被采用的機率,他會將每本刊物的定位、每個欄目的定位、編輯的喜好,都研究個透徹。他開玩笑說自己如果做了媒體的話,說不定會是個優(yōu)秀的主編。
雷軍的第一筆天使投資是拉卡拉。2004年,在高爾夫球場享受了兩年退休生活的孫陶然(微博)決定開始新一輪創(chuàng)業(yè),雷軍沒有猶豫就答應投資。這就是雷軍的投資理念,只投朋友,或者朋友介紹的朋友,不熟不投。在他投資的十幾家公司中,“朋友的占了80%”。
他基本不看項目,也不接受商業(yè)計劃書,為此有人罵他很拽。
雷軍的回應也很有意思:關你屁事。
他解釋自己的投資理念:“第一我不是專業(yè)的投資人,更不想建個班子,搞成一個投資公司;第二投資不是做慈善,那是我的錢,我愛怎么投就怎么投。”雷軍很清楚自己的優(yōu)勢和眼光所在,他在網絡浸淫多年,在圈內有口碑,對互聯(lián)網的發(fā)展趨勢也看得準,所以他投資的領域,基本都分布在電子商務、移動互聯(lián)網、社區(qū)三大領域。他說自己的能力有限,能夠投十幾個朋友,幫助他們把企業(yè)做成,就是對社會的最大貢獻了。“其實大家找我投資,不就是想用我的信用背書嗎?他們做的好,反過來又強化了雷軍的信用。”
盡管宣稱不熟不投,雷軍還是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商業(yè)計劃書。這是讓他很頭疼的一點。“你會看到無數的商業(yè)計劃書、無數的項目,看了以后,也許你不小心投了某個公司,做的業(yè)務跟計劃書里的項目有點相像,結果就被指責抄襲。”所以他不得已又升級了自己的投資規(guī)矩:
第一條:秘密的別告訴我;
第二條:如果你非要告訴我,我不簽保密協(xié)議,我也不愿意保密,告訴了保不住密是你的責任。
到目前為止,雷軍總共投了17家公司,其中有11家公司是從零開始。他喜歡以創(chuàng)業(yè)的方式來做投資,有時腦袋中有個點子,就開始和朋友一起探討,然后找投資,一步步把公司創(chuàng)立起來。最值得稱道的是,這17家公司,他的投資無一失手。
但是對雷軍來說,這并非他理想的事業(yè)。
不甘心的理想者
雷軍并不甘心頂著“天使投資人”的帽子過完下半生。
幾年的投資經驗,讓雷軍篤信互聯(lián)網的發(fā)展空間。不過在目前的互聯(lián)網領域,寡頭壟斷已然是個不爭的事實:騰訊、百度和阿里巴巴三家,幾乎壟斷了搜索引擎、即時通訊、電子商務和第三方支付四大領域。如果還要在互聯(lián)網領域拼力一搏,機會又在哪里?
雷軍的判斷是移動互聯(lián)網。
他在不同的場合斷言過,未來移動互聯(lián)網的空間比PC互聯(lián)網大十部,而更重要的是,在移動互聯(lián)網這個領域,競爭雖然激烈,局勢卻不明朗。雷軍將賭注押在了這上面。
從一開始他就決定,未來的公司一定要是全能型的,不僅是智能終端(手機硬件),還有操作系統(tǒng)、手機應用。這一點倒是和蘋果很像。為此,雷軍還專門走訪過國內許多的廠家,他一開始的設想是采取投資或者收購一家手機公司的方式來做,但考察的結果發(fā)現,“沒有合適的企業(yè),對方想做的和我要做的很不一樣,改變觀念是最難的事,一張白紙最好畫。”所以還是決定從零做起。
一個有技術、有錢、有閑、有人脈資源,還有理想的企業(yè)家,畫下了一幅和草根創(chuàng)業(yè)者截然不同的圖景。
2010年4月6日,小米科技低調成立。
7人的創(chuàng)始人團隊堪稱豪華,除雷軍外,林斌是谷歌研究院的副院長,洪鋒是Google高級工程師,黃江吉是微軟工程院首席工程師,黎萬強是金山軟件人機交互設計總監(jiān)、金山詞霸總經理,周光平是摩托羅拉北京研發(fā)中心總工程師,而劉德是頂級設計院校ArtCenter畢業(yè)的工業(yè)設計師。
即使是普通的員工,也個個都是原來企業(yè)的精英,用雷軍的話說,“小米是全中國進入門檻最高的公司”。員工平均年齡30歲,幾乎沒有應屆畢業(yè)生,覆歷表上的名字全都光鮮得要命,其中有一半人來自Google、微軟和金山。在小米位于卷石天地大廈的辦公室,密密匝匝擠滿了人,以至于在剛剛從中關村搬到望京后不久,公司又趕緊在798租下了新的辦公室,準備搬一部分過去。連雷軍自己都在感嘆,近一兩個月就增加了50個人,擴張?zhí)臁?/span>
媒體津津樂道的是,小米科技最初的56個員工,總共投資了1100萬美元——均攤下來每人投資約20萬美元,在大公司看來不算什么,但在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中,絕對算得是財大氣粗了。
這群有錢的精英很快就證明了自己的價值:小米科技創(chuàng)辦半年后,推出了米聊這款成功的產品。這個跨平臺、跨運營商的手機端短信工具一推出后就大受歡迎,并幫助小米累積起大量用戶,上線半年注冊用戶就超過了200萬人。
另一款產品Miui是基于Android系統(tǒng)深度優(yōu)化開發(fā)的第三方手機操作系統(tǒng),與米聊在國內取得成功不同,MIUI在國外擁有很多發(fā)燒友,以至于在小米手機MI-One發(fā)布之后,國外一些IT論壇上都有發(fā)燒友表示遺憾,小米手機只在中國市場上市,其神往可見一斑。
做理想中的好公司
就在小米手機發(fā)布前三周,阿里巴巴快小米一步推出民基于云服務的阿里云OS手機,華為也推出了自己的云手機。智能手機的市場,一時間硝煙驟起。不過,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消息還在后面,8月15日,Google宣布收購了Moto,這次大手筆的出擊,顯示了其對全球手機市場的定位:天下三分,Google占一,Apple占一,HTC和其他智能手機品牌占一。這一爆炸性的新聞多少有些搶去了小米手機發(fā)布的熱度。
盡管如此,小米MI-One不可思議的價格和其極端的高配,仍然引來了眾人的驚呼。這款雙核1.5G手機,號稱全球主頻最快智能手機,并且擁有1GB內存、內置4GB ROM,并支持可擴展32GB 的microSD,售價僅為1999元。低價高配的重磅之下,盡管還沒有給國際手機巨頭帶來壓力,但在國產品牌中間,仍然激起了不少漣漪。在魅族論壇上,俗名囧王J.Wong的魅族創(chuàng)始人黃章立即發(fā)帖表示:“凡是討論國產其他品牌手機的請編輯掉或者離開,否則刪ID。”
而對雷軍來說,他終于可以從繁冗的采訪中脫身出來,松一口氣了。至于小米手機的表現如何,要等待時間和市場的檢測。在接受我們采訪的時候,有人問他對小米手機的銷量預期是多少,他笑著回應說這就是采訪的壓力。
“先說10萬臺,10萬臺不過癮,20萬臺,20萬臺不過癮,一百萬臺,一千萬臺,牛就是這么吹起來的。”停了一下,他很認真地說,“但是,銷量真不是我最擔心的,我關心的還是買我們手機的前一千個,前一萬個用戶,他們是不是滿意,因為他們滿意了,銷量就會大,他們不滿意,實更大量你也賣不出去。我做傳統(tǒng)軟件業(yè)的時候很關心銷量,說這個要賣一百萬套,那個要賣一百萬套,那今天做手機的時候我不這么想了,我覺得質量和口碑是第一位的,要是你的產品不穩(wěn)定,那會是場災難,你要維護用戶的口碑,光退換貨就把你整慘了,所以在初期的時候,我覺得小米第一步是建立自己的高性價比和高性能的形象,第二個在用戶口碑上建立用戶的忠誠度,用戶對你的忠誠度越高,對你的寬容度也越高。”
他深知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是完美的,更何況是電子消費品。即使強大如iPhone,也會有天線門,鬧鐘門,這也是他從一開始就低調得甚至像保密一樣,他管這叫樸實的創(chuàng)業(yè)目標。讓買手機的用戶高興,覺得合算,就行了,至于掙錢,在他的心目,“至少不是排在第一位的。”
這才是雷軍此次創(chuàng)業(yè)的初衷,“按自己的方法做事,而不是按別人的預期來做。”他說,“我想辦一家好公司,而不是一家大公司,也不是最掙錢的公司,也許股東、員工有這樣的需求和想法,但不是我的想法。”
他理想中的好公司,要有好的產品,要讓用戶喜歡,讓用戶變成發(fā)燒友和粉絲。他說,“中國真正有粉絲的公司不多,我想把小米辦成一個有粉絲的公司。”而這個理想,他已經看到了雛形。
在發(fā)布會之前,他要求市場部請一千名小米粉絲到場,市場部覺得有壓力,計劃用兩周時間來邀請。結果邀請函發(fā)出去后,沒有推廣,兩天報名人數就超過了一千人,還有粉絲說要騎幾百公里的自行車來參加。“無數人走后門,找關系,想來參加,你能理解這種熱情嗎?一個新產品的發(fā)布會,有這么多人來要門票,本身就說明產品的吸引力,這是挺難的一件事。但是我很欣喜地看到,好像大家還是很喜歡的。”
雷軍說,這就是他所希望的。不需要賣很大的量,而是踏踏實實把產品和服務做好,否則“就算百分之一的人罵你,也是鋪天蓋地的,讓前面的一千人一萬人喜歡才重要。我不認為盲目的追求量是一件能把公司做好的事情。”
付出的代價
對雷軍來說,創(chuàng)辦小米不僅是一次創(chuàng)業(yè),更是心境上的一次自我調適的過程。
“被高度關注以后,人會自覺不自覺想做一些嘩眾取寵的東西,因為你總是希望能夠引人注目,很多企業(yè)家都是差不多這樣的。”在金山時長期處于高關注度的他,自己創(chuàng)業(yè)時就堅持一定要讓自己心境平和,不會為了外界說什么做什么,影響到自己的心態(tài)和判斷。
甚至在身邊人人都有微博的時候,他也沒用,而開微博的起因,純粹是為了辟謠。一位記者寫了篇關于他和求伯君的文章,說雷軍和求伯君暗斗三年,欲壑難填。雷軍說,“我不能講我有多拽,但事實是,金山董事會去年五六月找我談,但那時我已經創(chuàng)辦了小米了,我要回金山去了小米怎么辦,一年以后我也是兄弟情義沒辦法,求總要退休了,我只能回去接任董事長一職。”
正因此事,小米團隊才不得已在公眾面前亮相。這就是雷軍所說的“被迫高調”,因為“如果不把事情說清楚,對金山的股東不負責任,對小米的同事們也不負責。”
甚至在微博上,他也不停地表示,自己只是接受了金山董事長一職,而非CEO,甚至專門比較了董事長和CEO的不同權責。他明確表態(tài)在自己的精力投入上,小米科技是最重要的,以此來穩(wěn)定投資者與團隊的信心。
但是對金山,他仍然有割舍不去的感情。雷軍在小米科技的辦公室,如果你不仔細注意,還以為是某個金山高管的辦公室,座椅背后的架子上,擺放的書中隨處可見到“金山”兩字。盡管金山董事會沒有對他的日程安排作出具體要求,但他也表示,“每周肯定會花些時間在金山上,因為金山規(guī)模大,業(yè)務相對比較復雜。”何況,“當年我們從幾個人打拼到現在,所以我不想金山成為股市上的孤兒。”
所以他說,“你也就理解了我的困難和問題,你不能取悅每個人,總有人喜歡你,有人討厭你,還有些詆毀你,這是你要付出的代價。”
(本文來源:商界時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