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記全國三八紅旗手、十年十大偉大母親、濰坊市兒童福利院護理員楊守偉
濰坊市兒童福利院坐落在坊子南郊,美麗的坊茨小鎮(zhèn)西鄰,大門西側一棟爬滿爬山虎的德式建筑、東側的古樹,承載著這塊土地的記憶,走進院內,干凈整潔,綠樹成蔭,環(huán)境幽靜,這一切,都向來人展示著這里的主人們的辛苦與奉獻。門口的白玉蘭樹下,常會有護理員,領著一群開心的孩子,在玩耍,這些身體略有殘疾的孩子被自己的爸媽遺棄,卻在這里找到了新的母愛……
護理員之一、孤殘兒童的“媽媽”楊守偉,是10年前走進福利院的,當時她的女兒不到三歲,媽媽的天性,使她很快融到這個特殊的集體,并深深地扎根,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10年,留給了福利院的孩子們,她用真情詮釋愛心,用愛心給孩子們留下美好的記憶。
腦癱兒、唇腭裂、梅毒患者……楊守偉到底帶大了多少個孩子,她已記不清了,家有兒女的父母,照顧起自己的孩子總會格外小心,生怕著冷生病,可每天面對那么多孤殘兒童,你會堅持多久?楊守偉,她始終在堅守著一份偉大的母愛。
春暉哺寸草 聞者淚漣漣
母親,人間第一親;母愛,人間第一愛。楊守偉用她那“媽媽”般的親和愛寫下了一個個溫暖感人的故事。
2006年8月的一個中午,已經下班了,楊守偉接到同事的電話:“楊姐,110民警送來一個棄嬰,你快來看看吧,可怕極了。”楊守偉不以為然地想,不就是一個孩子嘛,有什么大驚小怪的。心里雖這么想,可她還是拔腿就往單位跑,看到這個棄嬰時,她不由地倒退了幾步,孩子的上下眼皮通紅外翻,眼睛里全是血絲,耳朵、鼻孔里全是皮屑,臉上一道道血口子,全身的皮膚都呈魚鱗狀翻裂著,身上還散發(fā)著一股刺鼻的惡臭。
可是,當看到孩子那渴求的目光,楊守偉的心酸了,她定了定神,微笑著抱起了這個叫方曉玉的小女孩,走進洗澡間,給她洗澡,又用紗布擦拭她的皮膚,換上干凈的衣服。后經檢查,方曉玉得的是層板狀魚鱗病,護理難度很大。難度沒有難住楊守偉,她按照護理方法定期給曉玉洗澡,每天涂藥,曉玉的頭發(fā)經常和要掉的皮屑連在一起,楊守偉就用剪刀一點點甚至一根根地剪掉。四年過去了,筆者見到方曉玉時,看到她的眼睛很明亮,身上已沒有難聞的氣味,而且能叫出所有孩子的名字。
疼愛孩子是女人的天性,可楊守偉無私地照顧那些帶傳染病的孩子,在很多人眼里有點 “傻”,楊守偉笑笑說:“照顧孩子們,咱憑的是良心。”
2010年正月初五,楊守偉正休假,福利院來了一個艾滋病患兒,腹瀉,重度脫水,還輸不進液,她聽到這個消息后,立即從家里跑到單位,“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、每一個生命都不能輕言放棄”,主動負起責任,喂生理鹽水,坐在小生命的身邊,就那么一滴一滴地,一次2毫升、3毫升,不間斷地灌鹽水。愛可以感動上蒼,愛可以挽回生命,初八那天,小家伙能喝奶了。
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艾滋病的相關知識,打消護理員的恐懼心理,楊守偉多方查找資料,請市防疫站的專家講課,國際兒童福利基金會的馬郎博士還為她翻譯了國外先進的醫(yī)學資料,楊守偉和護理員克服了對艾滋病的心理障礙,把那個小家伙照顧得幸福滋潤。如今,小家伙已有七個多月了,活潑可愛。
方建剛是一個早產兒,剛到兒童福利院時不到三斤重,有著早產兒的共同體征:器官發(fā)育不全,營養(yǎng)嚴重不良,呼吸微弱,體溫調節(jié)能力特別差,溫度稍微一高,體溫就到了40度,溫度稍微一低,就降到35度,隨時都有生命危險。楊守偉每天拿熱水袋給他增加體溫,每兩小時喂一次奶,每次不超過35毫升,在她的悉心照料下,70天的時候,方建剛的體重達到了五斤。經過她的精心護理,有20多名早產兒不僅活了下來,到兩歲時體重及各種發(fā)育指標也達到了基本正常,現(xiàn)在的親子樂園里,有好幾個白白胖胖、活潑可愛的孩子都是早產兒。
看著她們忙碌的身影,想起了汪國真的一句詩:風很平凡,如果吹在夏天;水很平凡,如果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;雪很平凡,如果飄落在冬日與春日之間……
其實,楊守偉也很平凡,如果她是百余孩子的媽媽。
愛心化詩句 孩子舞蹁躚
剛進福利院那會兒,楊守偉只是一門心思認真干活,喂飯、換衣服、換洗尿布,但她慢慢地發(fā)現(xiàn)一個問題:孩子們坐在床上總喜歡撞床、搖頭晃腦、玩手指。她以為是有毛病的原因,沒有意識到是因為寂寞。經過查找資料,咨詢專家,她試著把孩子抱下床,很奇怪,孩子不晃頭,也不撞床了。
楊守偉敏銳地意識到了,跟孩子交流的重要性。她給自己定了標準,給0-1歲的孩子做撫觸,每天每個孩子要做兩次撫觸,抱七次,喂奶時,用眼睛看著孩子,對孩子的目光和需求做出積極回應。還要把孩子每天的表現(xiàn)、狀況記錄下來,“沒有記錄,無法及時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有了記錄,我可以事后思考,第二天再與同事商量。”楊守偉拿出她們的大本子,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每個孩子的“日記”。
走進孩子們“家”里,走廊、房間,滿眼都是卡通畫、紅花、綠草還有快樂的小鳥,臨近中午了,緩緩的音樂伴著香甜入睡的孩子,幾個尚未入睡的,或坐或躺在墊子上玩,另一位護理員懷里還抱著一個全沒有睡意的孩子,而楊守偉一走進去,立馬抱起其中一個,她那胳膊似慈愛的港灣,孩子待在里面幸福愜意。
另一個房間里,床空著,楊守偉說,這叫“脫離床鋪”。把孩子們抱離床鋪,他們就不撞床了,與地板接觸可以較早地學會走路,抱孩子上下床時,也讓他們接受了撫觸,空出的臥室便于清掃和消毒,一舉多得呢,孩子們在墊子上或在小樂園里一起玩耍,便于他們之間交流,對語言能力是有好處的。脫離床鋪給孩子們帶了巨大的變化,瞧,個個都是快樂的小精靈呢。
只是憑著媽媽的一份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,作為護理員還必須掌握醫(yī)學、心理學、護理等專業(yè)知識,除了邊學邊用外,2006年楊守偉參加了中級育嬰師培訓,2009年又考取了高級育嬰生資格證,同年,她所參與的課題獲市級科技進步獎。2010年,楊守偉又取得了營養(yǎng)師資格證,成為該院省級軟科學課題《腦癱康復的相關研究》的重要成員之一,并處在臨床接觸服務腦癱患兒的第一線。
福利院里的孩子多性格內向,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得到孩子的認可,與孩子溝通交流,楊守偉說,因為在她們的字典里,永遠把“正常”兩字寫在首頁,每個孩子都是正常的,只有當以正常的眼光看這些孩子時,護理員才會心無騖地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。
在孩子們面前,楊守偉永遠是微笑的,但轉過身,她也流淚,她也上火。她說,每次走進房間,心都被撕成了兩半,看到孩子們抱著自己的腿,要求抱抱,放下一個,另一個接著擁上來,那股子親熱勁,心里別提有多高興,付出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,可她心里還有一絲酸澀,120多個孩子,20多位護理員,每天每人平均抱每個孩子七次,還是有點少了,要是再能多抱幾次該有多好呀。
而上火是因為孩子生病,一個孩子生病,幾個護理員跟著忙,她常想,哪怕自己生病也要讓孩子們健康。而最大的痛苦,莫過于孩子離開,從2004年開始,市兒童福利院的家庭寄養(yǎng)工作全面開始,開始有更多的孩子離開福利院這個大“家”,走進小家庭,每次,有孩子要走,楊守偉都是淚流滿面,可縱有千般不舍,也不得不忍痛割愛,因為讓孩子盡快走進家庭是兒童福利院的終極目的,讓孩子享受父母親情和家的溫暖是福利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暗滴思親淚 只恐更潸然
楊守偉就是這么一個用心的人,有愛心、有良心。然而,她的孝心里卻懷著深深的愧疚。
2006年6月,楊守偉在重慶參加中級育嬰師培訓,老家泰安的父親病重住院,最牽掛的就是她這個小女兒。因為楊父從小就失去了父母,所以對楊守偉的工作非常支持,為了不影響她的學習,楊父堅持不讓家人道明實情,為了能讓父女見上最后一面,家人靠打強心針維持楊父的生命,當楊守偉懷揣證書,從重慶趕回泰安時,父親已經不能說話了,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終于等到了女兒,而此時的楊守偉,早已泣不成聲。兩個小時后,楊父離開了,而他說的最后一句話,也時刻響在楊守偉的耳邊——“告訴女兒,一定要照顧好那些沒爹沒娘的孩子。”
楊守偉留給孩子們的時間很多,而留給女兒的時間卻少得可憐。楊守偉剛到福利院,值夜班時,就領著女兒,與她的孩子們玩,剛開始時,女兒覺得媽媽給自己找了小玩伴,很開心,可時間久了,女兒發(fā)現(xiàn),媽媽給那些孩子的愛遠遠勝過給自己的,有點神傷,抱怨媽媽沒有時間陪自己,但她還是會主動拿出自己的東西,“媽媽,把這些東西拿去給你的孩子們吧”。“你的孩子們,你的孩子們”女兒都是這樣稱呼。女兒四歲時,楊守偉把唐然義抱回家給公婆看,路上大家都說他長得像楊守偉,楊守偉幸福地說:“這本來就是兒子嘛。”女兒看見了,很高興,一勁兒地叫“弟弟”,她把媽媽的孩子都叫成“我的弟弟妹妹”。
等長大了,女兒心疼媽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,對工作太狂熱,而楊守偉為了有更多的時間與孩子們在一起,把13歲的女兒送到昌樂去讀寄宿初中。
楊守偉的付出得到了社會的認可,諸多稱謂送給這位愛心媽媽:“平凡魅力感動齊魯”十大新聞人物、全國三八紅旗手、山東省第二屆十大母親、濰坊市巾幗十杰、濰坊60年百名功勛人物,2010年母親節(jié)前夕,由央視網銀發(fā)時尚頻道主辦的“十年十大偉大母親網絡評選活動”,楊守偉獲得提名獎,被邀請到北京接受頒獎